誠摯邀請您立即收聽本集節目,開始為人生的最後一程,做好最聰明的準備。
《為生命點石成金》
Apple Podcast: https://reurl.cc/bNXeOy
Spotify Podcast: https://reurl.cc/KOAE7n
「癌症險有沒有買?會不會得癌症?不知道。
意外險有沒有買?會不會意外離開?也不知道。
那生前契約買了沒?你會不會過世?——每個人都會。」
在金寶山全新 Podcast 節目《為生命點石成金》第一集中,主持人張慶玲用這段看似幽默、卻一語中的的開場,點出許多人心中不敢面對、卻無法迴避的核心問題:我們願意為「不一定會發生的風險」買保險,卻很少為「一定會發生的人生終點」做準備。
本集節目邀請金寶山集團執行副總曹晏華,從她在金寶山超過 40 年的第一線實務經驗,談墓園產業的轉變、生前契約的意義,以及台灣民眾如何用更務實、溫柔的方式,為自己與家人規劃人生的「畢業典禮」。
金寶山創立於民國 66 年,早期名為「金山安樂園」,以傳統土葬墓園為主。曹晏華在民國 73 年加入公司,見證了產業近半世紀的劇烈變化。
她回憶,早年的金寶山,來園客戶「幾乎都穿黑衣服」,因為只有家裡發生喪事,才會走進墓園;購買墓地的時機,幾乎都落在親人過世之後。風水師、地理師是那個年代的標配,家屬必須在慌亂與悲傷中,同時面對龐大支出與一連串繁瑣決策。
隨著政府推動火化政策,金寶山在民國 76 年興建第一座納骨塔——金寶塔,從「土葬」走向「塔位」,也逐步帶動民眾對火化與納骨形式的接受度。
40 多年後的今天,曹晏華說,金寶山約有七成客戶,是在「生前就先幫自己準備」,不再只是「人走了才來買」,而是把塔位、生前契約一併規劃,讓殯葬服務從「臨時救火」,轉變為「人生規劃」的一環。
節目中,兩人花了相當多時間談「生前契約」。
傳統印象裡,談身後事、談預先安排,容易被視為不吉利。但曹晏華的觀點很務實:
「這筆錢,遲早都要用。差別只在於,是在最慌亂的時候,被迫匆忙拿出來;還是在思緒清晰、身體健康的狀態,用自己認同的方式先安排好。」
她也特別點出一個關鍵差異——生前契約不是保險:
保險需要「被保險人」,理賠以前是金額概念;
生前契約則是「家庭契約」,重點在於服務內容與用品項目被白紙黑字寫清楚,未來啟用時,業者必須依約履行。
例如今天以 19 萬購買中式生前契約,約定好的接體、入殮、告別式流程、禮廳佈置、禮儀人員服務、相關用品等,30 年後即使人力成本、物價翻了好幾倍,金寶山仍須「照單全做」。
對許多擔心通膨、又不希望家人臨時被迫「什麼都說好」的長輩來說,這是一種非常務實的選擇。
曹晏華分享了一位鄰居的故事:
男主人罹患癌症,又已離婚,兩個孩子一個高中、一個國中,正是最需要支持的年紀。他最擔心的不是自己離開,而是——
「我不在以後,這筆喪葬費會不會被親友勸說,花在一場華麗但對孩子幫助不大的喪禮上?」
在了解生前契約後,他選擇跟金寶山簽訂十幾萬的生前契約,將流程與服務內容一次說清楚,也刻意不選擇多數傳統科儀,只做自己認同、必要的儀式。後來他過世時,親友原本想搭棚、大事鋪張,但妹妹依照他的生前交代,婉拒了這些「出於好意卻可能變成壓力」的安排。
喪禮圓滿完成後,剩餘的錢大部分留給孩子,成為未來生活的後盾。
那份「替後代多想一步」的心意,是生前契約真正的價值所在。
在金寶山工作 40 多年,曹晏華已經開始「服務第二代、甚至第三代」。
有客戶在退休後,直接把退休金的一半拿來買墓園,為六個兒子、一家大小預先安排好家族墓區。
等父親過世時,大兒子對她說:「非常感謝爸爸當年有這個智慧的決定,讓我們現在只需要好好送他。」
也有父母生前就把後事與塔位安排好,孩子都在國外工作,真正發生時,金寶山透過線上溝通協調治喪事宜,等家人回來時,告別式已安排完善。
子女說的不是「流程多漂亮」,而是:
「謝謝父母替我們想到這一步,讓我們回來可以好好悲傷,而不是手忙腳亂。」
因此,生前契約的大宗年齡層,落在 50、60 歲之間。
許多人都是在親自幫父母辦完後事後,深刻體會到「提早準備的重要」,於是決定也為自己做好規劃,不再把壓力留給下一代。
節目中,也談到許多人共同的難題:
想替父母規劃,卻不敢開口。
有位客戶就對曹晏華說:「我真的說不出口,怕他們覺得我詛咒他。」
她的做法很簡單:「那就不要你說,我來說。」
她請對方先邀父母到金寶山「走一走、用個餐、當作郊遊」。
等環境熟悉、心情放鬆後,她才自然地問長輩:「您覺得這個園區如何?會不會想要在這樣的地方做一些長遠的安排?」
結果,女兒原本最擔心、最不敢提的話題,父母早就想過,只是彼此都在等一個合適的時機。
一趟園區之行,既完成了生前規劃,也讓父母與子女彼此放下心。
在節目中,曹晏華也談到,人生終點不只是一場告別式,更牽涉到三個面向:
禮儀服務:也就是喪禮流程與告別式。
安葬方式:墓園、塔位、或其他形式。
長期祭祀與懷念的場所:如祖先牌位、宗教空間等。
都市生活空間有限,許多家庭已經無法在家中供奉大型祖先牌位;再加上子女信仰改變(例如全家改信基督教,不再以傳統拜拜方式祭祖),長輩常常會有深深的不安:
「那我走了以後,祖先牌位怎麼辦?
若孩子改信別的宗教,還會有人記得我們嗎?」
金寶山園區內設有廟宇空間與祖先排位區,由專業法師駐守,負責早晚課、初一十五,並於清明、中元普渡等節期舉辦法會,為長眠於此的先人祝禱。
沒有子女、子女不在身邊、或是孩子無法常常回來祭拜的家屬,也能放心把祖先牌位安置於此。
有位家屬,父母長年旅居國外,家中祖先牌位又大又老舊,早已蒙塵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處理,透過朋友介紹找到曹晏華,最後決定把牌位遷至金寶山。
「父母在國外也鬆了一口氣,因為知道有人會替他們守護祖先。」
近年來,「環保葬」成為熱門關鍵字:花葬、樹葬、海葬,看起來簡約、浪漫,似乎也更加「環保」。
但曹晏華以實務經驗提醒:浪漫的想像背後,有許多家屬事後才知道的現實。
一般民眾多半不了解,骨灰經研磨後撒入土中,其化學性質會影響土壤,形成結塊,不一定能成為真正的「肥料」;
土地資源有限,特定區域的撒葬地,未來重新翻土整理時,部分結塊骨灰有可能被視為廢棄物處理;
環保葬沒有固定靈位,多年後若想有一個具體的地方悼念,反而找不到。
她分享一個案例:
一位先生 50 多歲心肌梗塞猝逝,太太悲痛欲絕,只記得先生曾提過「花葬好像不錯」,於是考慮直接選擇撒葬。
曹晏華與她溝通:「人走後,最難熬的是前面三年。這段時間,你一定很需要一個可以去看看他的地方。」
最後,她先在金寶山購買一個塔位,讓自己每週都能來探望、訴說思念。多年後,對方依然非常感謝當時的建議——「如果當初直接撒葬,我現在連想他時,都不知道該去哪裡。」
於是,環保葬也許可以是後段的選擇,但對許多家屬而言,先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場所,才是情感真正安頓下來的關鍵。
另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是:
「我沒小孩,或孩子都在國外,以後沒有人來拜我,怎麼辦?」
曹晏華很直接地說:
這正是選擇一個合法、有制度、有售後服務的專業業者的重要性。
在金寶山,除了固定的法會與早晚課之外,園區長期規劃的是一種「被持續惦記」的機制——
就算家屬因為地緣、時間、信仰等因素無法常常到場,園區依然會為每一位長眠者,盡可能維持一份尊重與紀念。
談到未來趨勢,曹晏華也提到:
寵物早已被視為家人,寵物身後的安置,同樣是一個日益迫切的議題。
她分享,有位客戶專程為「自己和六隻毛小孩」設計墓園安排:
中間是自己的墓位,兩側規劃六個小空間,預備安置心愛的毛孩骨灰,讓牠們在人生最後一程依然相伴左右。
金寶山也正朝向規劃寵物園區的方向前進,希望未來能讓「主人與毛孩同園而居」,在同一片山海之間,完整寫下一家人(包括動物家人)的故事。
金寶山位於新北市金山,園區下方是朱銘美術館,再往下是法鼓山。
曹晏華常對客戶說:
「我們這裡是宗教、藝術、文化匯聚的地方——
上有山,下有海,前看金山與野柳,真正是坐山面海。」
她也提到,創辦人對墓園整體規劃的堅持,從創立之初便未鬆動:
走進園區,會發現墓園方向整齊劃一,景觀視野開闊,這不是偶然,而是長期以「美學與尊嚴」為核心的管理結果。
因此,越來越多學校、團體與民眾把金寶山視為一種「生命教育與文化參訪的場域」,而不只是傳統印象中的「墓園」。
金寶山與製作團隊共同推出 Podcast 節目《為生命點石成金》,定位為**「人生的工具書」**。
未來將陸續邀請心理、醫療、法律、財務與人生規劃等各領域專家,從實務與案例出發,陪伴大眾一起思考:
如何面對老化、疾病與照護?
如何處理財產繼承與生前贈與?
如何預立遺囑與醫療決定?
又該如何為自己的身後事,做出不留遺憾的安排?
正如節目最後所說:
「希望大家透過我們的節目,可以多一分掌握,少一分不安。
預先規劃,就能多一層守護。」
對金寶山而言,談生前契約、談墓園與牌位,從來不是只在談「死亡」,而是在談——
你希望以什麼樣的方式,讓愛被記得、讓家人被照顧好。
而這,正是這一集深度對談,想送給每一位讀者與聽眾的核心訊息。
金寶山集團 版權所有 © 2022 memory.com.tw All Rights Reserved